English

别有洞天在民间

——谈《中国民间故事精品库》
2000-05-11 来源:光明日报 徽君 我有话说

孟姜女,白素贞,梁山伯与祝英台、钟馗、鲁班以及“八仙”等的传说,已经深入我国普通百姓的心灵深处,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至今,它们不仅为民间百姓津津乐道、广为传诵,而且进入文人的创作,进入影视剧中,甚至成为MTV的主要旋律。你是否知道,他们可都是中国数千年普通百姓的艺术创造?

吾辈生也晚,虽因身处楚湘文化远源长流之地,自小听过不少民间故事和民间歌谣等,但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仍缺乏系统的了解。这次读到卢正佳、缪力主编的《中国民间故事精品库》,不禁为中国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所震服。

自启蒙后,我们这几代人主要受的是正统的文人文化的教育。尤其进入大学和研究生院之后,更是以文人文化为基本学习对象。民间文化已渐渐离我们远去。文人文化精致、细腻、纤巧,使人悦耳赏心。但读多了之后,未免像吃多了绵白糖或精面粉一样,令人起腻,心生厌烦。偶尔接触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民间文化艺术,便有一种“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”的感觉。那素雅的梨花,以及艳美的桃花、鲜亮的杏花等,织成了万紫千红的美妙春光,岂止是让人赏心悦目,它们更令人心旷神怡!

并无必要为抬高民间文化,就来贬低文人文化。尺有所短,寸有所长。完全看不到民间文化的勃勃生气,至少是一种偏见。公平地说,文人文化陷入危机时,通常都要重新回到民间去吸取养料,才能再度焕发生机。楚辞与国风、建安文学与两汉乐府、唐代诗歌与六朝歌谣、元代杂剧与五代以来的词曲、明清小说与两宋以来的说唱之间的关联,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。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了,那么当代又如何呢?

当代文艺更说明这一点。当代文艺很繁荣,没人可否认。但缺乏大师力作,也已成共识。原因安在?窃以为,至少缺乏想象、幽默和机智,是原因之一。其实这也与中国文人文化传统密切相关。中国文人文化三大支柱中,总的说来,儒家缺想象,道家缺幽默(庄生化蝶或许例外),佛家缺机智,弄得中国文人们一个个形容枯槁,目光滞呆,谨小慎微,心灵扭曲。当代市场经济的挤压,更是变本加厉。无怪乎有学者要重提“民间文化空间”了。

可是你到《中国民间故事精品库》里去周游一番看看,这里的少女是那样的活泛,这里的媳妇是那样的机灵,这里的小伙是那样的聪慧,这里的仙人是那样的潇洒,甚至到了这里平民眼中的帝王将相、才子佳人们的智商也高了许多,……中国的普通百姓看来受传统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束缚和制约,还是比中国文人少得多,所以,他们活得天真、浪漫、自由、自在、洒脱、豪迈、聪颖、爽快。我们当代文艺创作,如果不是更多地跟着西方大人跑,甚至少跟中国古代的先人学,而是稍多注意一下数千年的民间文学艺术文化,或许在新的世纪里,能创作出较多的既充满蓬勃生气、又深具文化底蕴的佳作乃至杰作来!

这么说,我似乎只是向文学艺术家们推介这部《中国民间故事精品库》。不,不!它除了能给文艺家们以启迪外,更多的,还是给作为读者的我们以审美的享受,以人生的启示。我们不妨做个小试验,暂时不读文人写的书,而专读这四卷“精品库”,你多半会同意我的看法:这里确实别有洞天,别开生面!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